沒入的東西可以拿回來嗎?

廣告位招租 洽 admin管理員
J

Julian

Guest
一、沒入的基本概念與定義
在台灣,「沒入」是指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依法將違法行為涉及的財物或違禁品收歸國有的行為。沒入是一種行政處罰或刑事處罰手段,旨在剝奪行為人對特定財物的所有權,以懲罰違法行為並防止再次犯罪。根據《行政罰法》和《刑法》的規定,沒入的對象通常包括違禁品(如毒品、槍枝)、犯罪工具(如盜竊用具)或犯罪所得(如贓款、贓物)。
例如,一名民眾因私自持有管制刀具被查獲,刀具可能被沒入;又如,一家公司因販賣假貨,相關商品可能被沒入並銷毀。沒入後,這些財物原則上歸屬政府所有,但是否能拿回來,則取決於具體情況和法律程序。

二、沒入的法律依據
沒入的法律依據主要來自以下法規:
  1. 《行政罰法》第19條
    • 規定行政機關可對違反行政法規的財物實施沒入。例如,違規捕撈的漁獲可被漁業主管機關沒入。
    • 沒入需在行政處罰決定書中明確列明,且當事人有權提出異議。
  2. 《刑法》第38條及第40條
    • 規定犯罪行為涉及的違禁品、犯罪工具或犯罪所得可被沒入。例如,販毒案件中的毒品和現金可能被法院判決沒入。
    • 若財物屬於第三人,且第三人無過錯,可申請免予沒入。
  3. 其他特別法
    • 如《野生動物保育法》第40條規定,非法獵捕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將被沒入;《食品安全管理法》則允許沒入不合格食品。
三、沒入的東西是否可以拿回來?
沒入的財物是否能拿回來,需視情況而定。以下分為幾種情境分析:
1. 違禁品或犯罪直接相關財物
  • 可能性:幾乎無法拿回
  • 原因:違禁品(如毒品、非法槍械)因其本身違法,沒入後通常被銷毀或收歸國有,法律不允許返還。犯罪工具(如搶劫用的刀具)或犯罪所得(如詐騙款項)也因與違法行為直接相關,難以取回。
  • 案例:一名男子因私藏毒品被判刑,毒品被沒入並銷毀,即使上訴成功,毒品也無法返還。
2. 屬於第三人且無過錯的財物
  • 可能性:可以拿回
  • 條件:若財物原屬第三人(如借來的車輛被用於犯罪),且第三人證明自己不知情且無過錯,可申請返還。
  • 法律依據:《刑法》第38條第2項規定,沒入不適用於無過錯的第三人財物。
  • 案例:某人借車給朋友,朋友用車運毒被查獲,車主證明不知情並申請返還,法院裁定車輛免予沒入。
3. 行政處罰中的財物
  • 可能性:視情況而定
  • 條件:若當事人對沒入決定不服,可提起行政救濟(如異議、訴願或行政訴訟),若勝訴,財物可能被返還。
  • 限制:若財物已銷毀或轉移(如假藥被銷毀),即使勝訴也無法拿回原物,只能爭取賠償。
  • 案例:一家餐廳因使用過期食材被沒入貨物,店主提起訴願證明食材來源合法,最終勝訴並取回部分未銷毀的物品。
4. 程序瑕疵或誤判
  • 可能性:可以拿回
  • 條件:若沒入程序違法(如未依法通知當事人),或執法機關誤判(如將合法財物當作違禁品),當事人可透過法律途徑要求返還。
  • 案例:一名漁民的漁網因涉嫌違規被沒入,但後證實網目尺寸符合規定,漁民訴訟勝訴後拿回漁網。
四、拿回沒入財物的流程
在台灣,若想取回被沒入的財物,需根據沒入性質走不同程序:
  1. 行政沒入
    • 步驟:
      1. 在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後15日內,向開罰機關提出異議(《行政罰法》第27條)。
      2. 若異議被駁回,可在30日內提起訴願(《訴願法》)。
      3. 若訴願仍未成功,可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
    • 注意:需提供證據證明財物不應被沒入(如合法購買憑證)。
    • 時效:若錯過救濟期限,財物可能已被處理,難以取回。
  2. 刑事沒入
    • 步驟:
      1. 在刑事案件審理期間,向法院提出財物不應沒入的抗辯。
      2. 若為第三人財物,需在判決確定後30日內向法院申請返還。
      3. 若判決有誤,可提起上訴或再審。
    • 注意:需證明財物與犯罪無關或自己無過錯。
  3. 實際操作
    • 準備相關證據(如發票、借據、證人證詞)。
    • 委託律師協助提高成功率,尤其是涉及訴訟時。
五、實際案例分析
  1. 違禁品沒入
    • 一名民眾因攜帶仿真槍被沒入,雖主張是玩具,但因未申報且違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槍枝被銷毀,無法拿回。
  2. 第三人財物
    • 一輛租賃公司的車被租用人用於走私,車輛被海關沒入。租賃公司證明不知情,法院裁定返還車輛。
  3. 行政救濟成功
    • 一家工廠因噪音超標被沒入設備,工廠訴願證明設備符合標準,獲准取回。
六、拿回財物的難點與限制
  1. 已銷毀或轉移:許多沒入財物(如食品、毒品)在程序結束前即被銷毀,無法拿回。
  2. 證明責任:當事人需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財物合法性或無關性,難度較高。
  3. 時間壓力:救濟期限短,若錯過時機,機會幾乎為零。
七、如何提高拿回可能性
  • 及時行動:收到沒入通知後立即評估並提出救濟。
  • 保留證據:保存財物合法來源或用途的證明。
  • 尋求專業協助:委託律師處理複雜案件。
  • 與機關溝通:在程序早期與執法機關協商,爭取寬鬆處理。
被沒入的東西是否能拿回來取決於財物的性質及當事人的情況。違禁品或犯罪直接相關財物幾乎無法取回,但屬於無過錯第三人或因程序錯誤被沒入的財物,透過行政救濟或司法程序有機會返還。當事人需在法定時限內積極行動,提供充分證據,並根據《行政罰法》或《刑法》的規定採取相應措施。實際操作中,若財物已被銷毀或轉移,即便勝訴也只能爭取賠償而非原物。因此,預防違法行為並保留合法證據,是避免財物被沒入的最佳策略。
 

若您希望獲取更多相關資訊,敬請加入掌握最新法律資訊!
官方LINE台灣法律論壇[臉書社團]